購物車0
Logo圖片

六奉茶學#017-茶葉的發酵與烘焙:喝烘焙的茶不怕睡不著

究竟什麼是青型、酵型、青酵型?而烘焙又是如何將咖啡因昇華出去的呢? 

本次Albert將為大家介紹發酵與烘焙是如何影響茶葉的香味及滋味~
  •  

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的知識是-發酵與烘焙



台灣最有名的烏龍茶是世界上六大茶類中的青茶,而青茶又是在六大茶類中歸類為部分發酵茶,發酵程度大概介於10%-80%,一般有人會把部分發酵說成半發酵,其實是錯誤的,照半發酵的程度應該就是50%的發酵,但多數的台灣高山茶通常都只有20-30%的發酵,而新竹苗栗一帶的東方美人或台東的紅烏龍,通常發酵就高達70-80%,而台北坪林一帶的包種茶,發酵度更低到10-20%,中間的落差非常大。

那到底什麼是發酵呢?

大家都知道台灣高山茶的製程都會有日光萎凋、室內萎凋、攪拌、浪菁這些動作,而這些攪拌動作做得越久越多次,就會讓茶菁內部的物質產生的化學變化越大,而使得製成的茶湯滋味越濃但香氣就比較不揚。
以台灣現況來說,越高海拔的茶大部分都會做清香型,所以在日光萎凋、室內萎凋、攪拌、浪菁就會做得比較少,這就是較青型的。

發酵程度的形容

但在同樣高海拔的茶區,也有製茶師傅想要做發酵一點,可能多個3-5%的發酵,讓茶湯除了具有香氣,也更有滋味,才不會落入茶空空,呷無茶,在業界通常會說青酵型,那有些師傅為了要讓茶滋味濃醇一點,或者考慮到日後能存放久一點,也或者是為了製成後要加以烘焙並參加地區比賽,就有可能把茶葉的發酵度做到3-40%或更高,我們業界稱之為酵型。

那後來因為大家在形容發酵時,時常有溝通上的誤差,所以在青型、青酵型這二個當中,又插入了青酵青,在青酵型及酵型當中插入了青酵酵,就是青型、青酵青、青酵、青酵酵、酵型。發酵的程度會影響茶葉的香味及滋味,就好像天秤一樣,看是注重香味還是滋味!

再來說到烘焙,時下通用的烘焙方式除了甲種乾燥機,一般茶行大部分使用的是電焙機(冰箱)或焙籠(千仔)。

當茶商從山上載運毛茶到茶行時,一般會放個幾天。如果是毛茶太乾燥,就是回火,讓焙火味退掉。如果不夠乾,就叫回潤,讓茶葉內部的水分,回潤到表皮。

經過幾天的置放,再打開大包裝的毛茶,經過撿枝後放入電焙機或焙籠,依照個人經驗調整時間及溫度,將茶葉內的雜味及多餘的水分去除掉,以提高茶葉的品質。經過這個動作,就是所謂的精製,然後再分成小包包裝來販售,如此經過精製的茶葉,除了提升茶葉的品質,也能讓客戶更好保存。
那如果要用烘焙來增加或變換茶葉的口感,通常都要超過100度以上的烘焙,時間也要拉長,溫度也要變換。

此時茶葉因溫度已超過100度以上的烘焙,慢慢產生了梅納反應,在口感上產生了焦糖香或蔗香,也因為溫度的提升,咖啡因也從茶乾中昇華了,至於要烘焙到輕焙火或中焙火甚至更深焙,都要取決個人喜歡的口感。

如果茶葉經過良好的焙火處理,除了對腸胃較不具刺激性,也比較不會有睡眠障礙的問題。

但基本上有一個重要的觀念,越有攪拌的茶菁就會越發酵,越有發酵的茶就比較耐儲存,也比較耐授火,相對來說就是做越青的茶,最好當季就喝掉,因為一般人要青的茶是要它的鮮度及茶氣,但也因為如果做得太青,較不容易授火,因為烘焙溫度高,就容易有火味及焦味等不好的味道,而不會轉換為焦糖及蔗香的好滋味,所以發酵不足太青的茶,最好當季喝完。

總結以上論述,發酵是茶菁採收下來後,因人工的攪拌讓茶菁內的物質自然的轉換,而烘焙是由已經成品的毛茶,經人工及器具的輔助,藉由溫度的提高,讓茶葉的內的物質轉化。
茶葉有這麼多的發酵程度變化,剛喝茶的新手一開始可以多方嘗試,選擇不同的發酵程度的茶葉來品嘗感受,累積豐富的味覺經驗,就會知道自己喜歡哪一種風味的茶了囉!

六奉茶莊的好茶在這裡:

◆ 所有茶葉一覽:https://shop.6fengtea.com/6fengtea/index.php?action=product_sort&prod_sort_uid=2612
◆ 方便又高CP的茶包:https://shop.6fengtea.com/6fengtea/index.php?action=product_sort&prod_sort_uid=2663
◆ 實用耐用的茶具:https://shop.6fengtea.com/6fengtea/index.php?action=product_sort&prod_sort_uid=2821

六奉茶莊推薦好茶